你知道壮族有哪些节日习俗吗
核心提示:
你知道壮族有哪些节日习俗?节日习俗,即这个民族的节日特色。类似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吃面食,总有一定的不同与讲究。想要一探民族的节日习俗的究竟,那自然离不开对这个民族的深入了解了。马上进入好名字网的详细解答。
你知道壮族有哪些节日习俗
一、壮族的简介
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
壮语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一直为壮族巫师、艺人多用于书写经书、编山歌、记事、记录壮语地名等,目前大量的壮族《布洛陀经书》就是古壮字手抄本。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壮文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推广。至今没有能进入正式的壮族教育系统,所以壮文一直都是摆设。
人类细胞里面都有线粒体。线粒体mtDNA只随母系遗传。人类线粒体mtDNA分两大类,一类是N型,一类是M型。西方白人几乎全部是N型。中国人是由古亚洲人和新亚洲人混血构成。一般认为古亚洲人(典型的为蒙古族人和泰国印尼柬埔寨土著)线粒体是M型,新亚洲人是N型。壮族是中国N型比例很高的民族,部分地区壮族达80%以上。最高的是瑶族。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板鞋舞”是生长于壮族民间艺术沃土上的一朵瑰丽奇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力丰富,它借助道具敲打和音乐伴奏,跳出协调一致的优美舞姿。一般由九位壮族男女青年三人一组,穿着六只近两米长的板鞋,踏着优美的旋律走动,险象环生,饶有风趣。随着乐曲转换,姑娘小伙们还能穿着长板鞋欢快地跳起现代三步舞。
“板鞋舞”起源于明朝广西那地土司的木枷练兵法。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江浙沿海,明王朝要广西出兵,广西要那地土州出三百兵士灭倭寇。土司罗武杰立即征招三百人进行训练,新兵初次操练,步伐很难一致,土司下令用木枷将新兵的双脚夹住,三人连成一伍,九人排成方队,统一步伐,只能向前,不准后退。经过严格训练后,这支队伍战法独特,勇猛顽强,为平倭寇立下了功劳。从此,三人木枷练兵法流行民间,演变成“三人穿板鞋”比赛。三人穿板鞋这项体育比赛项目经过艺术加工,发展成了“板鞋舞”。
二、壮族的节日习俗
富宁珑端节
看戏、对歌、赶集、吃花糯饭,是富宁珑端节里的一大特色。每年正月中旬至四月上旬,有板仑、归朝、谷拉、洞波、者桑、剥隘、那能、郎恒、花甲、阿用等乡镇的壮族聚居地都先后择日欢度“珑端节”,以农历三月份最多,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主办珑端节的村子就张贴海报邀约四方八岭的乡亲前来欢庆,在村子附近的田坝里搭上戏台让壮剧班子登台唱戏,村子家家户户备足好酒好菜招待四方八岭的亲朋好友。在节日里,人们用花糯饭来招待远方的亲朋好友,青年男女更以此来加深彼此间的友谊。年青人则在节日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不管相识不相识,通宵达旦互对山歌,狂欢三日方散,相约来年再聚,“风流街”由此而得名。所以,在壮乡经常听到一些民谣:“三月里来珑端街,哥送月饼妹送鞋,哥送月饼用钱买,妹送鞋来自己栽”
中元节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从七月初七就已经开始有节日的气氛了。七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壮族受汉族的影响,也很同情这对难得相会的夫妻。但壮人还另有说法,认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来染布、做醋、煮药,格外好,所以家家户户中午有人赶往河边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当女儿节,出嫁的女儿不但不像织女那样渡过鹊桥寻夫,反而离开夫家回到母亲的怀抱。初七过后,人们便为中元节办货,忙着赶圩采购香烛和鬼衣纸。节日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杀猪,一派节日气氛。有的地方从初七开始就用鲜笋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开始大祭,供桌上摆满了猪肉、整鸡、整鸭、米粉、发糕、糍粑、糯饭,一直摆 到十六日。每次用膳这前,得先把供品热一下,祭过祖,才能进餐,供桌下撂着一个很大的纸包袱,里面塞满了蓝、白、紫色纸剪成的鬼衣和纸钱。每次祭祀都烧一些,烧过之后,用芭蕉叶、海芋或荷叶包好灰烬,等到十六日最后一次烧完,一起包成两大包,由一位老人头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边,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还烧纸船、纸马和纸屋,让祖先满载而归。
祭龙节
凡是壮族村寨,离寨子不远的地方都有一棵龙树。过去,每逢农历三月龙日,穷家、小户都捐银,买一头猪杀了,去祭那棵龙树。祭祀龙树,就叫祭龙。
据说古时,玉泉山下,小河边,居住着一寨壮族,有家姓龙的人,老阿乜(壮语:阿妈) 带着三个儿子过日子。长子龙虎,次子龙彪,三子龙辰。有一回,连续三年没下一滴雨,田干得开大裂,地干得冒火烟,一粒种籽都种不下,。阿乜就命长子龙虎、次子龙彪向龙王求雨,结果都被龙王杀害了。有一天晚上,龙王的女儿托梦告诉阿乜说:“龙年龙月龙日龙时生的人,一进龙宫,就会变成龙王的儿子,叫这样的人去偷布雨旗,才偷得到”。龙辰正是龙年龙月龙日龙时生的,于是就命龙辰去偷布雨旗。龙辰终于偷到了布雨旗,老天下起了大雨,但从此龙辰变成了一颗树,就叫龙树。他变树那天,是农历二月二日。为纪念龙辰和他的两个哥哥,每到这天,壮族人民十分注重的日子,全村人在这一天都聚在一起,宰鸡杀鸭,每年轮到一家杀一头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壮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协调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与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一起,形成了对宇宙、世界、社会、人生、心灵、情感的实用解释系统。这个解释系统建基于万物有形、万物有灵、万物有情的原始意识之上,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超出日常经验知识解释能力之外的现象问题的答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人们的生产生活、人际交往,成为一种原始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法则。这也是对自然、动植物、鬼神、祖先崇拜等;同时有各种法术、巫术、禁忌、占卜、神判、祭祀仪式等的种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