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知识大全之吴姓
百家姓是中国的国学文化,是祖祖辈辈有学问的学者们智慧的结晶。中国人口众多,但是在这百家姓里面十几亿中古人的姓氏都在里面了,那么朋友们又对自己的姓氏了解多少呢?今天好名字网小编就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吴姓相关的资料,希望能让朋友们对自己的姓氏有更多的了解。
一、吴姓起源、发展、迁徙
吴姓起源,须从“吴国”说起。
吴国,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后扩张到今苏、皖两省全境和浙中北、赣东北的部分地区。其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姑苏,今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吴王夫差时达到鼎盛,吴王夫差为春秋五霸之一。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伍子胥、孙武等名将,出《孙子兵法》;开凿了邗沟(今京杭大运河);有著名兵器吴钩。 吴国于柏举之战西破楚国;于夫椒之战南服越国;于艾陵之战北败齐国;于黄池之会会盟晋国。另外,“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都出自吴国。
吴姓始祖为泰伯和仲雍 。 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陕西岐山一带有一黄帝后裔周族部落,首领为黄帝的12世孙周太王(随先祖黄帝姓----“姬”,名亶父,又称古公亶父,是西伯君主,周朝之先祖。因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周灭商朝后,认为“王气”始于姬亶父,故追尊为太王)。太王有三子,依次为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的儿子“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太王想传位于季历,继而昌。泰伯明白父王的意思后,便主动让贤,和二弟仲雍一起出走到当时尚属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周武王伐纣灭商,周朝建立, 封仲雍(因泰伯无后)的第三世孙为侯,并改其国号为吴。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引发了延续二十余年的吴、越战争。吴国强大,有伍子胥、孙武辅佐;越国则有谋臣文种、范蠡施计。公元前473年, 吴王夫差不听大将伍子胥的忠言,中了越王勾践送西施的美入计,最终被越国所灭。在这场大灾难中,大批吴人被赶出家园,有的人远走他乡,有的人给越国做苦役,成为了越国的奴隶。愈离散于异乡,愈怀念故土,因而被认为是血缘、地缘标志的“吴”就愈加突显出来,亡国后的吴人纷纷以国名吴为姓。这样,泰伯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而其弟仲雍被称为吴姓的传代血缘始祖。
吴姓发展
(1) 秦汉时期是吴氏得姓后第一个发展时期。吴亡国后,吴姓后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县一带,并有北迁至山东、山西(本家当属这一支)等地者。在秦末汉初,吴姓族人参加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因功,多被封王,出现多个名门望族,如南阳吴氏、陈留吴氏、河南吴氏等,荣极一时,为吴姓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
(2)到魏(魏、蜀、吴三国)、晋、南北朝时期,吴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吴姓有女在汉末嫁于三国时期的东吴君主,成为皇族,称吴国太,生孙权、孙策等人,并在东吴亡后,入仕于两晋(西晋、东晋),屡出名人,知名于世。南朝时,“延陵季子”之后的吴姓人发展至湖北中部一带,逐渐兴旺,同时形成了著名的武昌郡望。在秦汉时期迁居山东等地的吴姓族人,有一部分迁居四川成都一带,仕蜀后逐渐成为当地名门。
(3)隋唐时期,吴姓先后出现了陈留、濮阳、渤海三支著名家族。陈留望族起源于迁居山东的吴姓一支,东汉末年以后,虽历经战乱,但仍作为当地的大族得以不断发展,并出现了以《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为代表的一批名人。濮阳吴姓为东汉大司马吴汉之后,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由于始终为皇亲,名人、佳人辈出,所以濮阳吴姓盛极一时,地位一直显赫。同时,渤海吴姓也由于名人不断而著称于世。
(4)宋元时期,吴姓族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北方吴姓大量南迁并在南方大发展的情况,因此北方吴姓渐衰,南方渐旺,并且在此时期,“延陵季子”的后人,咸阳吴姓、绍兴吴姓等一大批族人,逐渐显贵,历代为官,家族不断扩大兴旺,并在以后逐渐分出安徽宁国、浙江嘉兴等望族。
(5)明清及近现代时期,吴姓名人大量涌现,家族分布进一步广泛,人口倍增,还出现了除大陆以外,向东南亚和欧、美等广泛迁徙的现象。早期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和朝鲜,后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中西经济文化的往来加强,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曾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人东渡日本是在公元前450年左右。日本与春秋吴国故地隔海相望,当吴国国破家亡之后,吴国王室的一些幸存者,到达了日本岛。此后,他们便在这里扎了根。他们给当时落后的日本带来文明的种子,因而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为当地民众的首领。这一批优秀的吴姓族人,在日本备极兴旺。其中一支更演变成日本皇室。近世以来,大批吴姓子孙移居日本,成为日本华侨、华裔的重要一支。如著名日籍华人大师吴清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吴氏入越南。 越南和中国一衣带水,在民族独立前曾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辖区。吴姓人迁往越南的时代很早,春秋末年越灭吴,大批吴人南迁,加入越人队伍,后来越国灭亡,吴人又随越继续南迁,大约在秦汉时期到达越南地区。秦汉以后,内地吴姓人因做官、经商、从军等原因陆续有人迁居越南。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唐中期,渤海吴氏裔孙吴纳任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举家迁到越南北部,此记载也见于唐元和年间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
吴氏迁居朝鲜。朝鲜与中国东北相邻,自夏商以来就是中国的附属国。吴姓人到达朝鲜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据《后汉书》记载:东汉陈吴氏裔孙吴凤官任乐浪郡(今朝鲜平壤地区)太守,举家迁到朝鲜,发展至今。此后的历代王朝又有不少吴姓人迁入朝鲜,吴姓今天已是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
吴姓人移居东南亚 , 始自元明时期,那时东南亚叫南洋,主要是指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
菲律宾的吴姓华人家族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也有来自广东、台湾地区的吴姓人,但迁移时代较晚。据统计,19世纪末期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大约有五万多华侨华人,其中吴姓人口位居第七。20世纪以来,吴姓人的影响逐渐扩大。1904年成立的马尼拉商会,吴克诚是发起人之一,他是自福建晋江移民到菲律宾的。后来,吴克诚成了当地维护华人权益运动的领袖。抗日战争时期,菲律宾华人组织了“菲律宾华侨抗敌委员会”,成员中有吴姓人吴道盛等人,其下属抗日游击队福建队的指导者也是吴姓人吴扬。由此可见吴姓人在菲律宾的影响。
吴姓人移居欧美 。 当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后,吴氏宗族成员便开始走向欧美。在当代美国华人社会中,吴姓宗族的发展之快,势力之强,人才之多,又远在他姓之上,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其中,美国华人中的吴姓风云人物有祖籍浙江余杭的吴家玮,他是华人第一位大学校长----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校长,1984年全美华人协会会长。祖籍浙江余姚的吴仙标,1984年当选为第一位美国华人副州长——特拉华州副州长。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著名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美籍华人吴健雄。美国华人任职最高者广东客家籍华人吴达和,任美国夏威夷州州长。第一位华裔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男配角----吴汉。
二、本家吴姓迁徙
(1)吴亡国后,到秦汉时期,一些吴姓后人北迁流亡到山西泽(今晋城)、潞(今长治)二州,长期在那里繁衍、发展。
(2)明朝大迁徙
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解决山西人多地少,而河北、河南和山东因元朝末年的战乱(红巾军起义)或黄河水患造成地广人稀的矛盾,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四十余年,先后从山西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市。
其中,洪武21年(公元1388年)8月,官方组织迁山西泽(今晋城)、潞(今长治)二州民之无田者,往河北(真定府)、山东(临清、东昌)、河南(彰德、卫辉、归德)一带,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税三年,仍给钞20锭以备农具。这样,秦汉时期从南方无锡、苏州北迁至山西泽(晋城)、潞(长治)二州的一些吴姓家族便随迁至真定府辖下的获鹿县城关七街(其中有一户,名吴占元,官方有记载)。
当时,官方先将各地移民集中到山西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树上有很多老鸹窝)下,再一起出发。至今,我们这一带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还有“解手”这样的口语)
(3)后来(年代不详),家住获鹿县城关七街的吴玉光举家迁至当时尚属获鹿县管辖的西岗头村落户。历经吴玉光、吴日告和吴守正等几代人辛勤劳作,繁衍发展,吴姓已经成为西岗头村的一个大户。吴姓人家集中居住,相邻为伴,逐渐形成了村里人口稠密、民风纯正的一条街-----吴家巷。这条街上的不同区段分别住着不同的吴姓支脉,如“三院”、“五院”等。“五院”这一支脉的始祖为吴守正(号老端)。他有五个儿子,依次是:时中,时敏,时行,时旸、时敬,长大后分成五家过日子,人们习惯称其为“五院”。“五院”人在吴老端的带领下,大家互帮互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随着开放的大潮,“五院”人早已走出西岗头村,走出石家庄,到外地甚至国外创业、发展。
三、吴姓名人
吴起:(公元前?~前381年),卫国左氏人(今山东定陶)。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吴广:(公元前?~208年),字叔;阳夏人(今湖南太康)。著名秦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
吴芮:(公元前241~前201年),江西景德镇浮梁县瑶里人。著名秦汉之际长沙王。
吴汉:(公元?~44年),字子颜;南阳郡宛人(今河南南阳)。著名东汉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吴隐之:(生卒年待考),字处默,吴质六世孙;濮阳鄄城人(今河南濮阳)。著名晋朝清廉重臣。
吴猛:(生卒年待考),字世云;濮阳人(今河南濮阳)。著名二十四孝之19(恣蚊饱血)、晋朝道士。
吴兢:(公元670~749年),汴州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唐朝大臣。著有《吴氏西斋书目》、诗二首等传世。
吴道子:(公元680~759年),画史尊称吴生,因唐玄宗赐名道,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人(今河南禹州)。著名唐朝画圣。
吴元济:(公元783~817年),沧州清池人(今河北沧州)。著名唐朝宪宗时叛藩首领。
吴充:(公元1021~1080年),字春卿;浦城人。著名宋朝大臣。吴充与其父吴待问(礼部侍郎),兄吴育,世称“吴氏三贤”。
吴潜:(公元1195~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安徽宁国,随父徙居新市。著名宋朝文学家。
吴与弼:(公元1391~1469年),字子博,号康斋;江西崇仁人。著名元末明初学者。著作有《康斋文集》、《日录》等。
吴贞毓:(公元1618~1655年),字元声;宜城镇人。著名明朝末年抗清大臣。
吴承恩:(公元150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人(今江苏淮安市)。著名明朝文学家,名 著《西游记》作者。
吴伟业:(公元1609~1671年),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人。著名明末清初诗人。著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传世。
吴三桂:(公元1612~1678年),字长伯;锦州总兵吴襄之子。著名明末清初将领。
吴文镕:(生卒年待考),字甄甫;江苏仪徵人。著名清朝重臣。
吴其濬:(公元1789~1847年),字沦斋,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著名清朝政治家、科学家。著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共二十二卷,收集植物八百三十八种,《植物名实图考》,共三十八卷,记载植物的分布涉及中国的十九个省。
吴敬梓:(公元1702~1754年),字敏轩;安徽全椒人。著名清朝文学家,古典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八月:(公元1728~1796年),又名吴世宁;吉首平陇人。著名清朝苗族起义军领袖。
吴历:(公元1632~1718年),原名启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著名清朝画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大澄:(公元1835~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苏州人,后客居上海。著名清朝金石学家、文字学家。
吴沃尧:(公元1866~1910年),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因住佛山镇,别署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人。著名清朝末年文学家。
吴汝纶:(公元1840~1903年),字挚甫;安徽桐城人。清朝末期散文家、教育家。
吴作栋,新加坡前任总理,现任国务资政
吴邦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吴官正,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
吴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副总理
吴阶平,九三学社中央前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
吴亮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区人大代表
吴京,中国大陆武打演员
吴宇森,香港导演
吴雨霏:香港歌手
吴君如,香港演员
吴浩康,香港歌手、演员
吴孟达,香港演员
吴镇宇,香港演员,前名吴志强
吴彦祖,香港演员
吴启华,香港演员
吴大猷,物理学家、教育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吴伯雄,中国国民党党主席
吴敦义,台湾前南投县县长、前高雄市市长、国民党籍立法委员、国民党秘书长、曽任台湾“行政院长”
吴鸿麟,吴伯雄之父,台湾政治人物
吴国化:世界艺术家协会主席。
《注释》
(1)吴姓人口及其分布 据新华社2013年4月14日消息,按照人口多少,最新版“百家姓”顺序是:
王,李,张,刘,陈,杨,黄,吴,赵,周,徐,孙 ......
吴姓人口总数两千四百六十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居全国第八位。
吴姓在全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其中东南部地区更多,尤以广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山西六省为最。
(2)“至德堂”:孔子对泰伯的谦让精神十分敬佩,感叹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言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泰伯被称为“三让王”,援引孔子的赞语,吴氏的总堂号称为“至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