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好名字也能带来好运
孔子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名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符号,更是企业整体的化身,是企业理念的缩影和体现。它对消费者有着较大的号召力和亲切感,能缩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在树立名牌、扩大影响、进行广告宣传方面发挥神奇的作用。
因此有人声称:“好名字能给企业带来好运气。”事实确实如此,靠好名字带来好运气的企业数不胜数。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日本“味力素”风行一时。
民族资本家吴蕴初也研制出了一种与“味力素”同样品质的产品。为了提高与“味力素”的竞争能力,吴蕴初在给产品命名上下了很大功夫。
他想:最甜的东西叫糖精,最香的香水叫香精,那这味道最好的应该叫“味精”。于是“味精”这个名字问世了。产品上市后,因其名字深受人们喜爱,很快便吸引了大量顾客,压倒了“味力素”。
在日本或其他国家的一些地区,英国威士忌酒的销量大约是法国白兰地酒的2倍,但是在香港,白兰地的销量却是威士忌的20倍。
问题出在译名上。英国的“Whisk”译成中文时,成了“威士忌”;而法国的“Brandy,,变成了“白兰地”。对讲究文字谐音的香港人来说,白兰地是深受人们喜欢的白兰,有白兰的地方一定是好地方,这个美妙的译名使人联想到酒味的纯美、芬芳,于是便对白兰地酒产生了好感。
而威士忌酒则让人觉得“连威风十足的绅士也忌饮”,自然对其敬而远之了。CocaCola.翻译成可口可乐曾付出很大代价。1920年,CocaCola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根据它的发音,原先译出的汉名口称为“蝌蚪啃蜡”。
当数千个这样的广告牌竖立起来后,CocaCola公司才发现这蹩脚“英译汉”让人联想到浑浊水中的蝌蚪,作为饮料令人倒胃。1979年,CocaCola重返中国内地时.公司负
责亚洲的部门在英国伦敦征求中文译名。
一位中国学者正好留学英国。就以“可口可乐”这个名字一举夺魁。“可口可乐”,不仅字简易懂,发音与英文相近,而且暗喻饮料有良好的口感,使人舒心快乐,今日中国“可口可乐”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可口可乐”——CocaCola的走红与其命名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商标品牌名称,对产品的销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在市场营销中。因为企业或公司商标名称不当而对产品销路带来损失也是常有的事。
在日本,胶卷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原本是富士公司和樱花公司。50年代,富士公司胶卷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随后越来越大,最终战胜樱花公司而成为胶卷市场的主宰。樱花公司失败的原因并不是产品有质量问题,而是品牌名称——樱花。
因为,在日文里“樱花”一词代表软性的、模糊的、桃色的形象;相反,“富士”一词则使人与日本的圣山富士山发生联想。
樱花公司的樱花牌胶卷受樱花这一不幸形象的影响.销售日渐萎缩,各种广告宣传均无济于事,只好把市场让给富士公司。1955年,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价格在20400—24000美元的中档轿车。
哥伦比亚大学受委托为新车命名品牌。在舆论调查和动机调查的基础上.专家们收集了上万种品牌设计,并从中选出4个提交公司决策会选择。
然而,专家们的意见遭到了冷落,新车型选用了由福特的几个孩子提议的其父亲:EDSEL(艾德赛尔)的名字为品牌名称。这一品牌名称恰好与美国强行推销的一种止咳药“哈德赛尔”相似,使人产生反向联想。
结果从1959年11月开始的两年时间里,该车型仅卖出11万量,最后只好停止生产,损失近10亿。早在医学界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为艾滋病(AIDS)之前的二三十年,“艾兹”(AYDS)公司就已经用“艾兹”的名字生产减肥糖果和薄饼了。
本来,当医学界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这种致命疾病冠上同音的“艾滋”之后,“艾兹”公司明智的作风应当是再取新名,然而公司并没有这样做,结果可想而知,一联想到那可怕的绝症,谁还敢问津、公司的产品?最后公司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品牌销声匿迹。
以上实例有失败有成功.不过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名称绝非无关紧要!美国一家权威性咨询机构调查资料表明:有36%的品牌名严重影响销售,有52%的品牌名对销售没多大帮助,只有12%的品牌名能帮助销售。
这说明,选择和设计一个有声誉的商标品牌名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