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是姓名的特征
姓氏贵贱在封建社会还有一种最为明显的表现方式,那就是避讳。如李唐王朝禁止食鲤,朱明王朝禁止食猪,别的姓哪有如此威风?高贵的姓如此显赫,卑贱的姓却是皇上赐给恶人、政敌的虺、蛸、蝮等姓,如同脸上刺了金印一样,其命运之惨则自不待言了。
人名之贵贱意识远不如姓氏流行广泛,只在一些特权阶层或特殊时期斑见于人。
当然,从广义上来讲,在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的历史中,每个人生于贵贱不同的阶层,教养不同,身份有异,文化程度不同,所命的名常常从其本身即能显其贵贱。
如穷苦人家,文化程度有限,替子女命名,就随意地叫“猪儿、狗儿”;念书人肠中灌过墨水,多带希贤、居正、子房、曲径的一套;至于奴婢们的名字则多是“来福、来喜、万儿、秋香”之类;王侯将相的命名当然更有讲究,因为名字一旦定下来,天下人都要尊而避讳的。
正因为名字本身是贵贱雅俗的标志,所以常有些家业中兴者改名以适应新的身份,如贩私盐出身的张九四、九五、九六,一旦造反称王,也改名为张士诚、士德、士信了。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活在哪一阶层,大体都有与之相配的名字。因此广义之姓名贵贱,可以说是非常普通的。
避讳是姓名贵贱的强证。在旧社会,命名颇多限制,鲁大夫讲过五法六避,国君、圣贤、外戚和勋臣的名字明显高人一等,神圣不可侵犯,一旦某字词被他们取以为名,便成了他们的专利,与他同名就得改,倘有抵触,必遭罪责。
在封建社会,最尊贵的名字当然是国君、圣贤、外戚和勋臣了。他们的名字往往经过史官绞尽脑汁反复考究而来,用尽人间最贵、最美的字词。
如清皇室按精心排的字辈起名从雍正皇帝胤稹开始,分别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阅、增、祺。这种字辈名,“只有近支宗族,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远者,命名便不得依此行辈。